你对一万小时定律有什么误解?

认识刻意练习

有没有那么一本书里的内容让你觉得相见恨晚?《刻意练习》是我觉得相见恨晚的一本书,里面的学习方法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们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意思是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个小时,这被很多人误解我只要花够一万个小时在某个领域,我就可以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其实这种为了完成任务式的一万个小时根本没有用。我想格拉德威尔先生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强调那一万个小时。

接下来看看一万个小时究竟有什么问题,驳斥1万小时定律可以玩一个巧妙的思想游戏,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
(Eubulides)提出的沙堆悖论(Sorites paradox):
1粒沙子不是堆。如果1粒沙子不是堆,那么2粒沙子也不是堆;如果2粒沙子不是堆,那么3粒沙子也不是堆;以此类推,9999粒沙子也不是堆;因此,1万粒沙子还不是堆。“破解”沙堆悖论时,我们经常不得不设定一个固定的边界。如果我们说“1万粒沙粒是一堆沙”,那么少于1万粒沙粒组成的就不能称之为一堆沙。那么这样区分9999粒沙和10001粒沙就有点不合理。这样不得不设定一个可变的边界,但是这个边界是多少呢?我们现在并不知道。那么最初设定的“1万粒沙粒是一堆沙”作为知识的价值就被削减了。练习的成果并不与时间呈正相关,这一点,也取决于练习方法刻意练习是成为某一个领域专家的正确练习方式,而并不是时间量的达标

刻意练习的必要条件 —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是我们迈向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有目的的练习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假想一个音乐学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和一个完整的弹奏完一首曲子没有设置明确的目标的学生相比,谁的进步更快,明显是后者,因为如果不制定这样的目标,根本没办法判断练习是否是正确了。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在进行练习时,必须把全部集中力放在你的任务上。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要么是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要么是局外人给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要试着做一些你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许发现,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相对较为容易,然后你会继续逼迫自己。但有时候,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试着做不同的事情,而非更难的事情。

总结一下有目的的练习:
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有目的的练习只能保证人体短时间的记忆,当有目的练习达到瓶颈时,我们需要另找办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在有目的的练习上再建立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什么呢?

创建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例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由于各个行业或领域之间心理表征的细节具有极大差异,我们难以给出一个十分清晰的顶层定义,但基本上,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有一点是相同的: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

而创建心理表征是《刻意练习》中的重要环节,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之中提出了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它就是长时记忆。核心观点就是,那些处于中上水平的人们,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

长时记忆的培养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赋予意义,精细编码:
(准)专家们能非常快地明白自己领域的单词与术语,在存
储信息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采取元认知的各项加工策略。

提取结构或模式:
往往需要将专业领域的知识、提取结构或者模式以更好的方式存储。比如,专家级的开发者善用设计模式。

加快速度、增加连接:
通过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专家在编码与提取过程方面比新
手都快很多,增加了长时记忆与工作记忆之间的各种通路。

所以,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去买SSD硬盘,而不是纯粹卖苦力,更不是帮畅销书作者们营销,喊喊热血口号:1万小时,今天,你坚持了吗?

如何实践刻意练习

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也就是说,在那一行业或领域之中,最杰出的从业者已达到一定程度的表现水平,使他们与其他刚刚进入该行业或领域的人们明显地区分开来。找出杰出人物和其他人的差别。一旦你已经辨认出某个行业或领域中的杰出人物,下一步就是有针对性地思考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使自己从同一个行业或领域中那些成就不太卓著的人之中脱颖而出,同时还要思考哪些训练方法帮助他们实现了卓越。问题的一部分出在心理表征发挥的关键作用。在许多行业或领域之中,心理表征质量的高低将最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其次,自己设计练习方法,设定明确的目标与计划

最后用“三个F”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这三个F,其实是以字母F开头三个单词,即: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解成一些组成部分,以便反复地练习,并且有效地分析、确定你的不足之处,然后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它们。

小tips:富兰克林如何提高写作技巧

富兰克林首先偶然看到了一期英国杂志《观察者》,被里面高质量的文章深深吸引,他立下目标决定也要写出这样高质量的文章。于是他开始观察,一旦他忘记了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措辞,可以怎样以最为接近的方式重写那些句子。所以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然后写下对每个内容的简短描述,只要能够让他回想起来句子是什么意思就行。

不久,他开始厌倦从一开始自己写下的线索中重写文章。他的目的不是复写这些文章,他的目的是要让自己写的文章和它们一样用词精炼,描写细致入微。所以他写完后,开始对比文章,在必要时纠正自己的版本,这教会了富兰克林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后来他发现自己的词汇积累量并不像《观察者》的投稿者那样丰富,并不是说他不认识,而是无法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为了这一目标,他想出了前一种练习的变体,他确定,写诗将迫使他想出不同的词语。因此他找到《观察者》杂志的一些文章,并将他们改写成诗句。再接下来,等待了足够多的时间之后,再把这些诗句改写成散文。这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找到正确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词汇的积累量,以至于他可以迅速从记忆中调用这些词汇。

最后,富兰克林再来完善文章的总体结构和逻辑。他找来《观察者》的文章,为每一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的线索,并把顺序打乱,使词汇处于完全无序的状态。然后等到足够长的时间,它忘记那些文章如何措辞,再一次复写文章。他找来从某一篇文章中摘抄下来的、没有按顺序排列的提示线索,并按他认为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并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这样的练习,迫使他小心翼翼地思考怎样在文章中理清思路。如果他发现,在文章中的某些地方,他整理的思路与原文作者的思路不一致,他会纠正自己,并试着从这些错误中学习。

我们可以类比富兰克林提高写作技巧的方法来制定自己的刻意练习方法。


觉得不错的话,支持一根棒棒糖吧 ୧(๑•̀⌄•́๑)૭



wechat pay



alipay

你对一万小时定律有什么误解?
http://yuting0907.github.io/posts/28ddaee5.html
作者
yuting
发布于
2018年12月28日
许可协议